99文库 > 实用文书 > 活动方案 >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

时间: 新华 活动方案

做好方案计划书,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事情进展的进度,也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体育文化活动方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体育文化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1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体教融合,形成有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我市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__〕4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鄂政发〔__〕63号),深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业余训练改革,构建完善的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体系,提高业余训练质量和效益,为建设健康黄冈和体育强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工作目标

到__年,形成以市体育中学为龙头,县(市、区)少儿业余体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支撑,县(市、区)体育特色中小学或少儿体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三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层、不断档。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一)各县(市、区)少儿业余体校训练正常开展;

(二)争创“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8个(__年2个、__年3个、__年3个);

(三)创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所(__年5所、__年6所、__年4所);

(四)布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所(__年5所、__年11所、__年4所);

(五)建立县(市、区)级体育特色中小学或少儿体育培训机构45家(__年15家、__年22家、__年8家);

(六)在湖北省注册的少儿运动员人数达1100人以上(__年600人、__年350人、__年150人);

(七)向省专业运动队输送12名高水平运动员(__年3人、__年4人、__年5人);

(八)举办市级少儿体育竞赛45次(__年7次、__年18次、__年20次);

(九)承办省级以上少儿体育竞赛12项(__年3项、__年6项、__年3项);

(十)在__年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和2023年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参赛成绩取得新突破。

三、工作措施

(一)高质量推进市级业余训练的精英行动。以市体育中学为龙头,建立完善的招生、培养、输送的长效机制。突出“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的示范作用,改善教学、训练设施,做好优秀苗子的选拔培养工作,开展训练的奥运项目不少于7个大项,训练人数达到300人以上。深化体教融合,市体育中学在市区选择2所以上中小学校共建、联办市代表队,选派教练员指导训练,提升训练质量,提高输送率和成才率。(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

(二)实施县级特色业余训练的强基行动。各县(市、区)要恢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少儿业余体校,开展以田径、篮球、足球、游泳为重点的奥运项目不少于2个大项,选配至少3名以上全额财政事业编制的教练员,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训练人数达到120人以上,其他县(市、区)达到80人以上,保证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1.5小时。逐步形成黄州区举重、红安县田径、英山县游泳、浠水县摔跤、蕲春县拳击、武穴市体操等“一县一品”格局。修订《黄冈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选命名及奖励办法》,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评估工作,并给予资金、器材和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等方面支持。(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

(三)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的固本行动。市体育中学选材招生纳入全市招生工作总体部署,使市体育中学面向全市选拔的优秀体育苗子不受学区限制,畅通入学、升学、转学和学籍渠道。体育、教育部门联合试点开展市代表队县办、校办的业余训练模式,将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参赛项目分配到学校,不断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各县(市、区)要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广泛开展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训练,积极推进校园篮球、足球等项目,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和少儿业余体校工作的指导,切实解决少儿业余体校优秀体育苗子小学就近入学,小升初、初升高等入学的实际问题。(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开源行动。推动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少儿体育技能培训。重点发展篮球、足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拳击等项目,将体育社会组织优秀体育苗子作为市代表队的后备队伍,形成有效助力。同时对体育社会组织给予配套扶持政策,解决社会体育组织在组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的参赛经费,落实竞赛获奖、人才输送等方面奖励经费。(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实施上下联动选材育才的伯乐行动。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中小学竞赛体制,每年至少举办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与四年一届的市运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市、县、校三级上下衔接竞赛体系,有效的发挥好竞赛的杠杆作用,推进体育后备人才的系统培养和梯队建设。建立运动员注册系统,规范运动员参赛资格。成立黄冈市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科学选材机构,建立体育后备人才档案,组织开展测试评估和科学追踪,为运动员选材、输送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安置省优秀退役运动员和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体育人才等措施,不断充实教练员、体育教师队伍。(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儿童体育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推动体育教育、业余训练、少儿体育赛事等工作。定期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及时公布督导检查结果。各县(市、区)应制定本地后备人才培训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赛事活动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保障。(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大对少儿业余训练的投入力度,按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少体校学生、教练员的伙食标准每人每日不低于30元,运动服装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等有关要求,将少儿业余体校学生伙食和服装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完善激励措施。修订《黄冈市体育竞赛、人才输送奖励办法》,落实运动员、教练员相关奖励制度。制定县(市、区)少儿业余体校考评办法,对于年度考评优秀的体校,在经费支持上给予倾斜。从__年起,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每三年进行一次通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改善训练条件。改善基层青少年体育设施,选择部分学校试点,建设一批标准化体育场地,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及运动队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各县(市、区)安排资金支持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改造,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育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黄冈市体育竞赛、人才输送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增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建设体育强市,激励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项比赛上奋力拼搏,为国家、湖北省和黄冈市争光添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__〕40号)、《湖北省重大体育比赛奖励办法》(鄂体〔__〕33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奖励范围和对象

(一)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青奥会、亚运会、全运会、青运会上获得名次的黄冈籍运动员(以下简称运动员)、教练员和输送单位;

(二)在省运会、省年度锦标赛获得名次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输送单位;

(三)向省高水平运动队、省三线队(省体校、省直业校)、市体育中学输送运动员的教练员(体育教师);

(四)教练员包括启蒙教练和输送教练,启蒙教练(体育教师)是指发现、指导获奖运动员进行启蒙阶段基础训练半年以上,并将其向上输送的教练员(体育教师);输送教练(体育教师)是指带训达一年以上并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的教练员。

第三条奖励标准

(一)名次奖励标准。

1.奖励标准:

单位:万元

比赛名称

奖励范围

金牌

银牌

铜牌

奥运会

运动员

100

60

30

10

8

5

3

2

教练员

20

15

10

输送单位

20

15

10

世锦赛/

世界杯

运动员

30

15

12

教练员

10

5

3

输送单位

10

5

3

青奥会/

亚运会/

全运会

运动员

8

5

4

3

2.5

2

1.5

1

教练员

5

3

2

输送单位

5

3

2

青运会

运动员

3

1.5

1

0.8

0.6

0.4

0.2

0.1

教练员

1

0.8

0.5

省运会

运动员

0.5

0.3

0.2

按照100元/分的标准以1:1的比例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奖励。

教练员

0.5

0.3

0.2

省年度锦标赛

运动员

0.15

0.12

0.1

教练员

0.15

0.12

0.1

2.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比赛前八名按9、7、6、5、4、3、2、1枚金牌计算。

3.获奖运动员的输送和启蒙教练按6:4比例进行奖励。

4.由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组队,参加全运会、省运会群众体育类比赛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分别按2万元、1.5万元、0.5万元和1万元、0.5万元、0.2万元标准给予奖励。

(二)输送奖励标准。

1.向省高水平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教练员,按照省奖励标准1:2进行配套奖励。以省人社厅和省体育局发文为认定标准。

2.向省三线队(省直业校、省体校)、市体育中学输送运动员(运动员通过选材测试且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并在接收单位训练满一年)的教练员(体育教师),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四条上述奖励标准均为市政府的奖励标准,其奖励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实行年度核算。

第五条对参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如在国际网球大满贯等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对提升黄冈形象有较大影响力的运动员,奖励标准参照奥运会相应奖励标准制定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运动员、教练员因思想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表现不好受到处分的,依据相关规定,可酌情减发直至取消奖励。

第七条各县(市、区)可参照此办法制定相应奖励办法。

第八条本办法由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当前,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政策法规、体教融合、人才梯队、业余训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建设高原体育强省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为切实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解决好突出问题,进一步夯实体育后备人才根基,确保竞技体育后继有人。根据《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体青字〔__〕99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弘扬“新青海精神”,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__〕199号)和《青海省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计划》,深化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和业余训练改革,构建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效益,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建设健康青海和高原体育强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合理布局。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地域特点,做好业余训练机构布局,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建立完善上下衔接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

坚持沟通协作,促进体教融合。加强各部门特别是体育、教育部门协作,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共赢发展。

坚持普及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推动运动项目普及,培养体育兴趣,掌握体育技能,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加强科学训练,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实现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

(三)主要目标

到2023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创建新型体校或其它训练机构(训练中心、训练基地、训练点、项目运动队等)20所,县级业余训练开展正常。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达2500人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规模达到50所。社会力量与体校、学校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形成有益补充,齐头并进。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初步建立,全省综合性运动会、青少年锦标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等赛事有序开展。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多渠道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1.夯实学校体育基础

(1)强化学校体育教育。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上好体育课,落实国家和青海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开展业余训练,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要求落到实处。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以校园足球、篮球为引领,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业余训练及体育活动特色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自行车、射击、射箭、跆拳道、摔跤、越野滑雪、冰壶、冬季两项、武术等项目为重点,积极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逐步形成体育项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各级各类体校、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单位、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场馆、教练员等资源优势,加强与学校联系,积极组织运动项目进校园活动,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继续实施“射箭运动进校园”活动,办好射箭师资培训班和全省青少年射箭比赛,在首批试点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学校规模。鼓励学校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合办训练、办运动队,充分利用体校场馆、教练员等优质资源,提高学校运动队水平。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际竞赛活动,共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制定《青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和《青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分标准》,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和动态评估工作,并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予以资金支持。强化品牌建设,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力量培训,组织与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相衔接的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乒乓球和武术等项目比赛,以比赛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动市(州)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工作,优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

2.建设青少年三级业余训练网络

(1)扩大县级业余训练规模。县(区、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作为,争取教育、财政、编制等行政部门的支持,创建业余体校或业余体育训练点,积极创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业余体校或者依托当地优质中小学校加挂业余体校牌子。不具备成立业余体校的县(区、市),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学校体育训练开展情况确定几所中小学校,作为本地“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点”。

各业余体校和业余体育训练点应与当地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结合本地区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训练,着力在培养兴趣、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发现优秀体育运动苗子,打牢后备人才基础。要落实业余训练时间,在组织训练上采取周一至周五学生在学校学习,周六周日集中体育训练的形式,集中训练由体校或训练点教练员(体育教师)在体育场馆或学校组织实施。有条件的学校,教练员可在周一至周五走进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训练,确保学生训练时间落到实处。

(2)创新发展市(州)级训练。各市州体育、教育部门要以各体校、体育实验中学为抓手(海东市要积极创建新型体校),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完善招生、培养、输送制度和长效机制。各体校、体育实验中学要扩大选材面,加强青少年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发掘青少年的运动天赋和专项特长。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练员和场地资源,加强与优质教育资源有机互补、设施资源共享共用、联合办运动队等,共同打造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

(3)提升省级训练质量。以省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突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示范作用,省体育运动学校要改善教育设施,增加专业和招生规模,提升训练质量,提高输送率和成才率。省专业运动队和省体育运动学校要切实发挥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市(州)、县(区)选择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竞技项目训练点,健全长效机制,选派教练员或退役运动员到训练点支教,指导训练点青少年业余训练、比赛等。

(4)各级体校要加强上下衔接关系,建立畅通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渠道。逐步形成体校覆盖面广、项目布局合理、人才输送畅通的业余训练机制。

3.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训练基地和青少年户外营地等建设。保障社会力量在训练管理、组队参赛及教练员职称评定、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同等权益。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承接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探索与社会力量共建青少年运动队的途径和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冠名、赞助、广告、合作等形式,参与青少年品牌赛事、特色体育项目等无形资产开发。

4.开展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命名。制定《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命名及奖励办法》,组织开展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命名,激励和调动各类体校、学校、社会力量等各方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提升训练的质量。

(二)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

1.调整优化项目布局

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发挥传统优势,以足球、篮球、中长跑、竞走、自行车、射击、射箭、跆拳道、摔跤、武术、越野滑雪、冰壶、冬季两项等项目为重点,对本地区运动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各县(区、市)开展的奥运项目不少于2个大项或3个分项,各市(州)开展的奥运项目不少于7个大项或10个分项。

2.提高选材育才水平

成立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青少年科学选材机构,组建青少年选材育才专家和服务团队,组织好我省选材育才工作。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数据,制定具有高原特色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标准。各体校要建立青少年选材工作室,有专人负责,建立人才档案,组织开展测试评估和科学追踪,为青少年运动员选材、输送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各青少年训练单位和机构要坚持“培养兴趣、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科学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严格按照青少年运动项目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系统扎实的训练,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坚决杜绝拔苗助长。妥善处理好学训矛盾,保证学习和训练两不误。教练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执教能力,主动学习掌握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和方法,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根据青少年儿童成长发育规律和心理特点确定训练负荷,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4.加强教练员、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教练员培训。贯彻落实《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人才教育培训规划(__-__)》,制定教练员培训计划,承办、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通识知识更新轮训班,分期分批对体校教练员进行培训。积极组织体校教练员参加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项目协会)开展的专项轮训班。到2023年,完成全省体校教练员通识知识更新和专项轮训一遍的目标,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积极推荐申报“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打造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领军型”教练。

(2)补足配齐师资力量。各地要严格落实青政办〔__〕199号中关于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补足配齐学校师资力量。省体育局和教育厅联合对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技能培训,使体育教师胜任教练员工作。加强省体校文化课教师配备,积极与西宁优质学校沟通协调,制定相关制度,选派优秀文化课教师到省体校授课,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

(三)建立发展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1.建立青少年体育竞赛机制

组织举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青少年锦标赛、传统校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系等赛事。各市(州)、县(区)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与省级对应的本级青少年体育赛事,逐步形成县、市、省三级上下衔接、逐级选拔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机制。青少年体育竞赛参赛对象应包含体育、教育、社会等方面,多渠道选拔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激发社会活力。

鼓励、引导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组织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训练营、夏(冬)令营,逐步建立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需求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办好本地区的学生运动会、校际体育联赛。

2.推进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改革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加强监管,减少微观事务管理,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竞赛市场开发等,逐步实现简政放权、管办分离,将青少年体育竞赛交由协会和社会力量承办。培育青少年体育竞赛多元化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青少年体育赛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杜绝使用兴奋剂,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公平、公正的参赛环境,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参赛权益。

3.建立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制度

研制青海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建立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系统,规范青少年运动员参赛资格,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数据化跟踪和管理。

(四)推进各级各类体校建设

1.实行体校分类管理

各地要理清现有体校的管办关系、所有制形式、办学资质,结合本地特点和传统优势项目,进一步明确体校的功能定位、特色项目,形成权责分明、特色突出、分层次体校管理机制,按照做大县区级体校,做强市州级体校、做精省体校的思路,对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实验中学、业余体校、业余体育训练点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各地群众体育指导服务中心要切实履行业余训练职能,积极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发挥与体校同等的作用。各体校要坚持开放式办学,发挥好社会功能,主动为本地提供更为广泛的青少年体育服务,带动青少年体育训练竞赛工作的开展。

2.推动体校改革发展。各体校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将给予大力指导和帮助。各体校应在体育训练、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办学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先行先试,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各地特色的体教融合的路子,在全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帮扶制度,选派省体育工作一、二大队、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或退役运动员进驻新创建的业余体校或训练点,对业余体校或训练点的运动队建设、运动员训练等进行帮助、指导。

3.畅通青少年运动员升学渠道

推动各级各类体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解决好青少年运动员就近入学、升学等问题,保障青少年运动员学习、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鼓励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生通过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和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等单考或统考形式,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单独招生,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省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鼓励引导高职院校招收省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积极发展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工作。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省体育局、教育厅建立体育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推动体育教育、业余训练、运动员学习、青少年体育赛事等工作。各市州、县区体育、教育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管理、各负其责”的工作新机制。定期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及时公布督导检查结果。各级教育部门在青少年赛事活动、工作推进上应给予支持和保障。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各地要加大对青少年体育的投入力度,按照《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和《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将各级体校学生伙食和服装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省体育局每年从中央体育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及省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青训经费,用于支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

(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

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办发〔__〕23号和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建立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保障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办学环境、实验设备、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

(四)完善保障奖励机制

制定《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办法》,落实运动员、教练员相关奖励制度,激发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积极性。制定体校考评办法,对于年度考评优秀的体校,在经费支持上给予倾斜。

(五)改善青少年体育设施条件

各地要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将改善基层青少年体育设施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育设施在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占一定比例。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及公共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六)落实安全保险制度

各地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安全应急预案、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要完善保险机制,在全面实施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体育运动伤害险购买制度,实现对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的青少年全覆盖,解决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七)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注重培育基层青少年体育训练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弘扬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表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营造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1.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异很大,男生活泼好动,运动能力强,但是学习技巧类动作时男生表现出柔韧性、协调性差,而女生文静而不愿意多动,却在球类运动中表现出积极、顽强的一面。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技术动作和学习兴趣。

四、教法分析

1.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在第一学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个系列。

2.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在第二学年应把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

五、教学措施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需要按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采取淡化(如田径类、体操类项目)、简化(如球类项目)、美化(如健美操)和细化(如滑冰、游泳)等措施加以区别对待;提倡按男、女生分别授课。

六、研究课题

1.浅谈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兴趣

2.浅谈多媒体教学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利与弊

七、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选内容,教学时数为72学时。

2.拓展模块是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的选项内容,教学时数为72~90学时。其中,拓展模块A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的,以健身、娱乐、养生和保健为主的选项课;拓展模块B是根据某些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的需要,创造条件开设的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

顶岗实习期间,应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标准》要求,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八、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在第一学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个系列。

1.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内容应侧重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识,可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有些内容可融入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讲授。

2.田径类项目应包括跑、跳、投等内容;体操类项目包括支撑、攀爬、悬垂、腾跃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可采用游戏或其他经改造的运动形式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创新,通过自行组合与排列,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练习(包括与职业有关的拓展训练内容),但必须有利于提高耐力、力量和速度这三大基本体能素质。

3.足球、篮球、排球的教学,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从中至少选择两项。在传授必要基本技能和简单战术的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降低难度和变换规则等手段,多组织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拓展模块

1.拓展模块A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在第二学年应把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

(1)凡被批准免予执行《标准》的因病或残疾学生,应按系列3中的内容选择保健体育课(一年级亦可参照执行),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为开设保健课创造条件。

(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鼓励学生按不同专业特点,选择拓展模块A或B中的内容;学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其他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项目。

(3)本模块相关的体育理论,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不再专门安排理论课学时,应将其融入体育实践课中。

2.拓展模块B

为满足某些职业岗位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在第二学年应把拓展模块B中的水上运动、野外运动、冰雪运动和防卫运动等系列中的某一项列为相关专业学生限选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条件进行教学。教学时数为18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从不同系列中选择一项。

(1)本模块中部分教学内容(如定向越野等),可利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时间组织进行。

(2)本模块中的内容可作为选项内容供其他专业学生选择。

九、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本课程教学时数总计为144~162学时。

拓展模块B规定的内容可在上、下学期灵活安排。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学习拓展模块B的内容时可利用拓展模块A的36个学时,共计54学时;其他专业学生如选择模块B的部分内容,不另外增加学时。

(二)教学实施建议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需要,按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采取淡化(如田径类、体操类项目)、简化(如球类项目)、美化(如健美操)和细化(如滑冰、游泳)等措施加以区别对待;提倡按男、女生分别授课。

十、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内容

1.第一学年把《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模块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学年把拓展模块的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三学年为《标准》测试,成绩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

2.要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学习态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

(二)考核方法

1.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可采取观察记录、口头评述、相互比较、对照量表和自我反思等方法,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

2.为了体现考评中的激励机制,凡《标准》测试成绩优秀者和各类体育竞赛优胜者,以及能积极提高职业体育技能和素质的学生,可视情况予以加分。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范、体育、艺术类学校的相关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不采用本方案。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团结、友爱、和谐、发展”的校园气氛,在校有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教师节和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校工会、政教处本学期专题打造一场以“迎中秋,庆教师节”为主题的趣味体育运动。

二、活动宗旨

本次趣味体育运动将依托校级大型团体活动这个平台,力争使体育运动更加趣味化、娱乐化、多样化、创新化、生活化,从而让每一名师生都能参与进来,达到锻炼的目的。本次活动是使大家在节日到来之际提前感受到欢乐愉悦的气息,引导大家从日常的休闲体育中体味到运动的乐趣,启发同学们从欢声笑语中得到身体的锻炼,增进在校师生对体育的理解和热爱,增强在团体互动中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活动时间

20__年9月8日 初中部

20__年9月9日 高中部、艺术部

四、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五、活动参与者

全体同学和教师

六、活动组织机构

组 长:白英红

副组长:丁丽芳 张 戈 朱 波 马彦忠 班 春

组员:全体政教干事和体育教师

七、活动流程

工会活动方案

活动参与者:各部教师

比赛内容:跳绳比赛

比赛规则:

1、8字循环跳:每一队15人参赛,按顺序列队依次跳过绳子,不能成功通过绳子或跳失败不计数,15人全部跳过后再从头开始循环,以3分钟通过绳子的累计人数为最后成绩。每队选手只有一次比赛机会,跳绳过程中,一次跳过绳子的人数不受限制,若两人同时跳过绳子成绩则计为两人。

2、6人集体跳:6个人(3男3女)同时在绳上跳,2分钟内取成功次数计为最后成绩。(跳失败不计数)

初中部活动方案

1、参加年级:初中各年级

2、比赛内容:

初一年级:游戏-----托球跑接力

初二年级:集体跳长绳比赛

初三年级:拔河比赛

初四年级:拔河比赛

3、比赛细则:

(一)托球跑接力:

1、比赛为50米往返跑。按班级、按道次准备。比赛分两次进行男、女各一队分别进行,男女生成绩合一,所用的时间最少的为胜利者。

2、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听到发令声响后跑出,跑到50米终点后绕过障碍物返回到起点,把球拍传给下一人,接拍人按上一路线进行,依次进行至结束。

3、网球必须放在网球球拍的中间,不得用手固定,每个人每次只能托一个球,从起点到终点球,如果球在托送途中掉到地上,选手必须自己拾起放到球拍上继续跑进至到终点。

(二)初二年级集体跳长绳比赛

1、 5分钟“8”字绕环跑(男女生各10人):“8”绕环跑:男、女各10人(不包括摇绳2人)。跳绳队员依次跳过且必须一人一次跳过绳,方计次数一次(2人或以上人数同时跳过只计次数一次,不得一人连跳)。在规定的5分钟时间内,跳越长绳人(次)数多者名次列前。若成绩相等,则看失误次数。失误次数少者名次列前。

2、3分钟6人集体跳(男女生各3人):6人同时在绳上跳,3分钟内取成功次数。跳失败不计数。

(三)初三、四年级拔河比赛

比赛方法:采取抽签,淘汰法,进入下一轮至决赛。

参加人数:每班男女各10人

高中部活动方案

(一)参加年级:高中各年级

(二)比赛形式

1、高一高二跳长绳比赛形式分为5分钟8字循环跳和3分钟6人集体跳两种花样。每轮比赛三个班同时进行。

2、高三拔河参加办法:

人数:文科班男生8人,女生12人

理科班男12人,女生各8人

(三)比赛细则

1、8字循环跳:每班20人(10男10女)参赛,按顺序列队依次跳过绳子,不能成功通过绳子或跳失败不计数,20人全部跳过后再从头开始循环,以5分钟通过绳子的累计人数为最后成绩。每名选手只有一次比赛机会,不得重复跳绳。

2、6人集体跳:6个人(3男3女)同时在绳上跳,3分钟内取成功次数计为最后成绩。(跳失败不计数)

3、采用抽签,淘汰法,进入下一轮至决赛。

(四)比赛要求

1、请学生参赛自觉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组指挥。

2、参赛学生必须穿着轻便的服装,运动鞋。

3、各班两名摇绳的选手必须固定,比赛中不得换人。

4、8字循环跳比赛各班20名学生跳绳顺序要固定,依次跳过长绳,比赛过程中不得擅自更换顺序。

(五)奖励办法

1、每种集体跳取前五名。

2、获奖班级颁发奖状及奖品。

3、高三拔河文科班录取前二名,理科班录取前三名。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5

为繁荣学生公寓文化,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争做阳光青年,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五届学生社区“趣味体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学生公寓社区全体学生

二、活动地点:南、北、西苑学生公寓社区

三、活动时间:20--年12月4~5日

四、活动项目:

鸭子赛跑、 “导游”、能量传递、巧踢毽子、快速传递、趣味跳绳、拔河比赛。

五、参与方式:

拔河比赛以学院为单位,其余比赛项目以寝室为单位。

六、相关要求:

1、各学院11月20—28日自行组织报名,并于11月30日将本学院各项目参赛名单报校学生自律委(联系人:顾敏智 )

2、集体项目要求每个学院必须参加。

七、奖项设置:

1、个体项目每个项目奖项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若干。

2、拔河比赛取前6名,并评比先进集体奖若干名。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6

一、活动目的:

开展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趣味体育活动,使学生活跃身心,丰富校园生活,共同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同时培养队员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队员集体荣誉感。

二、活动时间:20__年3月15日下午14:30——16:20

三、活动地点:大操场

四、活动内容:背后投球、趣味PK棒传递、背靠背夹球

五、参加人员:全校师生。

六、活动安排:

(一)背后投球(1、2年级)

1.活动规则:每队10名学生参加,每轮每队出一人,每人背对塑料篓2.5米投掷垒球3次(20秒内),投进一个为本队计1分,3次都进计3分,一个都未进计0分,10轮的累计得分为本队得分。把塑料篓投倒,垒球滚出塑料篓无效,计0分;未滚出塑料篓有效,算投进有效。转过头或转过身投掷的垒球进了都算无效,计0分。

2、活动组织人员:主裁:刘盛勇 副裁:叶兴健 记分员:钟梅

自愿服务者4名高年级学生(捡球、监督)

裁判还要负责准备场地和器材(12个以上的垒球、4个塑料篓、秒表一只、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

3、活动奖励形式:以年级为单位,评出一、二、三等奖。

(二)趣味PK棒传递(3、4年级)

1.活动规则:每队30名学生参加(男、女生各15人),学生均匀地站在一条30米的直线上成为一列。第一名学生利用自己下颚和胸部把PK棒夹在颈子处,发令后,从前往后依次利用颈子进行传递(禁止用手和手臂,违者算失败),依据传递到最后一名学生的先后顺序确定获胜名次。(每个年级4队同时进行)

若中途掉棒,只能由掉棒学生前面一人,利用脚夹住棒送到掉棒学生颈上夹住,否则算违规失败;未逐一依次传递的也算违规失败。

2、活动组织人员:主裁:黄跃 副裁:陈力强 记录:李仁信

自愿服务者4名高年级学生(监督)

裁判还要负责准备场地和器材(4根PK棒)

3、活动奖励形式:以年级为单位,评出一、二、三等奖。

(三)背靠背夹球(5、6年级)

1.活动规则:每队20名学生参加(男女生各10人),每轮每队出2人,背对着背夹住一个球(不准用手扶住球,否则违例计0分),共同走完20米直道而球未掉,以到达终点的顺序,评出1、2、3、4名,分别计4、3、2、1分, 10轮的累计得分为本队得分。

在20米途中球掉到地上或用手扶了球,计0分;只靠一个人的手臂夹住球记0分。

2、活动组织人员:主裁:覃昌明 副裁:刘德荣 记分员:周小刚

自愿服务者4名中年级学生(捡球、监督)

裁判还要负责准备场地和器材(8个排球、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

3、活动奖励形式:以年级为单位,评出一、二、三等奖。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7

一、活动名称:趣味体育

二、主题:签下春天的承诺,挥洒青春的汗水

三、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四、活动意义:

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不断的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五、活动目的:

风貌,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同学们顽强奋斗、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和团队进取精神,的回忆,分享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特举行此次活动。

六、活动对象:

七、活动时间:

八、活动流程:

1、三人四足跑。规则:每三人一组(一男二女)用丝带捆绑一起向前走,间距为

2、袋鼠接力跳。规则:每组五人(三女二男)相对站立,间接20米,每组用一个麻袋,参赛者将自己的腿装进麻袋中,双手提着麻袋边沿向前跳,为止,用时最少的一组为胜。

3、一分钟跳绳接力。规则:每组五人(三女二男)动的跳绳,在一分钟内成功跳过的次数最多者为胜,以及增强班级凝聚力和留住温馨、20--级物流二班全体同学20---04-11上午50米,用时最短的一组为胜。直到五名同学全部跳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提高自身的身体为了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突显现代大学生的青春欢笑跳到最后将麻袋交与队友,一次跳过摇如出现成功次数相同的组,则四绳最少者为胜。

九、活动要求:1、组织委员和体育委员要做好本班活动动员工作,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2、纪律委员要负责活动纪律以及安全问题。

3、活动未结束前,同学们不能离开活动场地。

十、策划人:王新伟、范文霞

十一、奖励:本次比赛设:个人奖一名

人气奖一名

团队奖一组

十二、后期总结:1、对获奖同学进行颁奖

2、开班会对获奖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指导老师:陈国芳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8

一、活动主题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追求物质丰富生活的同时,忙碌的我们似乎淡忘了我们的环境,忘记了她的重要性。而绿色代表生机,代表生命的颜色越来越原理我们,取而代之的是白色塑料袋,黄色的沙漠化,黑色的污染水。“传递绿丝带,倡导环保意识”将绿色丝带传向民众,让民众感受到绿色的呼唤:将”环保倡议书“传向民众,让民众聆听到我们的誓言。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让我们的环境更加优美,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绿色。

二、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重视环保的意识,倡导大家一起来发现绿色,保护绿色,并呼吁公众,呼吁社会共同来保护环境,共同呵护绿色。

三、活动内容

1、活动前由相关人员拟定好“环保倡议书”传单内容,核定后复印相对数量。

2、相关人员购买相同数量的绿丝带。

3、征集志愿者参与此活动。

4、在定好的周末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到达指定地点。

5、两人一组工10组,每人手中拿着一定数量的绿丝带和传单向路径的行人传发。

6、安排指定人员摄影,为活动留念

四、活动人员

1、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五、注意事项

1、由校园外统一坐车去指定地点。

2、有组织性,有纪律性,不得擅自活动,活动结束后同意集中。

3、注意礼貌用语,个人形象,不得有损学校形象。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9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__〕1号)精神,加快体教融合步伐,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就加快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体育全面融合的优势资源,科学合理地做好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和体育训练项目布局,推进体育“一县一特”、中小学“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创建工作进程,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体质提升,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体育强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任务目标

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成梯队。市体育学校形成体育专业训练竞赛水平与文化教育质量双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体育工作“一县一特”、中小学体育“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新格局。省运会、市运会、中小学生运动会、市锦标赛、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等竞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运动会蓬勃发展,青少年赛事体系日趋丰富完善。中小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初见成效,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布局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挖掘、培养、输送和储备机制基本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数量质量大幅提升。“800”优苗,“100”精英教练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教练员、体育教师、裁判员、竞赛管理人员等人才队伍逐年壮大。督导、测评、考核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水平逐年提升,体育强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市体校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市体校增挂“抚州市体育实验学校”牌子,纳入义务教育办学系列,根据教学需要逐步增加学科教师,使其在办学经费、项目建设、教师和教练员待遇等方面享受中小学校同等待遇。突出市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建立抚州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构建高水平运动队伍,可面向全市选拔优秀体育苗子,将选拔推荐的运动员入学、升学、转学等纳入市体校统一管理。鼓励市体校与县区或中小学校开展重点训练项目合作。构建项目网点,形成重点项目体育人才梯队。继续抓好省级举重训练基地后备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划船水上项目训练基地建设,落实9个训练项目(划船、举重、摔跤、射击、跆拳道、拳击、田径、乒乓球、羽毛球),适时拓展新的训练项目(如:足球、篮球)。加强体育苗子选拔,扩大在训运动员规模,力争在训人员达200人。实施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战略,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运动员的成才率,积极向国家、省输送高质量体育人才,周期内输送率达6%以上。压实责任,实施训练项目和教练员省运会目标任务。

2.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形成“一县一特”。县(区)应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办好一所体教融合的体校,县(区)体校要做到有训练场地设施、有教练员、有训练、有经费投入。在训练项目设置上,实施“一县一特”的竞技体育项目,形成临川举重、黎川幼儿体操、南丰乒乓球、东乡篮球、广昌足球、南城武术、乐安散打、金溪田径、资溪跆拳道、崇仁举重、宜黄划船选才项目。在抓好传统特色项目的同时,做到大县有3-4个训练项目,小县有2-3个训练项目,每个县(区)体校有训练人数50至80人。依托当地中小学校,突出少年儿童运动员“读训并重”理念,推动体校---中小学校联办模式,加强体校---普校(小、中、高)一条龙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推广县队校办、县校联办运动队模式,明确输送任务,压实输送责任,每年向市体校输送优秀苗子。

3.加强学校体育建设,实施“一校一品”。鼓励学校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建设,不断丰富校园体育项目,扩大体育项目普及面。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落实每一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加强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名校办名队”、“名队进名校”体教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学校体育项目布局,建设一批田径、举重、跆拳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全市建设覆盖高中、初中、小学的足球特色学校70所;加强体育苗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优秀体育苗子入学、转学、训练和比赛开通“绿色通道”。按照体育特长班开设要求,县(区)具备特长生办班条件的重点中学,每年可安排一定的统招计划用于体育苗子体育特长生的招生。根据竞技体育项目要求,建立与高水平运动队合作关系,积极选派优秀教练员到校定期指导训练和竞赛,协助制订训练和竞赛计划,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青少年科学训练和竞赛水平。

4.开放体育俱乐部训练,夯实人才基地。公共体育场馆建立的体育俱乐部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培训指导服务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市体育中心实施“一个中心二个基地”的项目布局,落实羽毛球、游泳二个训练项目;中小学校校内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体育兴趣小组,要引导学生每人参加1个以上的体育组织的体育训练活动,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项目或体育俱乐部,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补充我市部分项目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市、县(区)体育总会要积极引导社会群众性体育组织办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5.把握人才培养规律,选好体育苗子。一要定期深入学校选才。每年定期组织市体校全体教练员到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体育苗子选拔试训工作,把有天赋有潜力的体育苗子充实到市体校各训练项目中,形成运动员年龄梯队,为备战省运会储备人才,打好基础。二要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按照教练员分级管理的原则,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各级训练单位的教练员参加国家、省级教练员初级、中级、高级岗位培训,完善教练员注册、登记和管理制度。每年对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的运动员注册登记,建立运动员注册数据库。三要表彰奖励体育人才。对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作出贡献的单位和教练员、体育教师、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省级运动会、体育赛事上获得奖牌和分数的运动员及教练员、体育教师、输送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先、职称评定、晋级等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获奖人员。

6.构建特色竞赛体系,提高竞技能力。探索新的办赛模式,整合全市青少年锦标赛、市中学生运动会,青少年足球和篮球三级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年龄、分学段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通过赛事杠杆撬动全市青少年体育普及,促进青少年运动技能提升。组队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促进更多本土运动员在赛事中提高竞技水平。一是举办全市青少年竞赛活动。每年举行全市青少年锦标赛2至3个项目的比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竞赛活动,每年举办全市足球、篮球等项目比赛,逐步形成市县校三级联赛;每二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学生体育运动会。县(区)、学校每年须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二是参加年度全省比赛。组队参加全省年度青少锦标赛不少于10个项目;全省阳光体育大会;百县运动会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的比赛;全省中学生阳光体育系列竞赛及足球夏令营活动。三是举行抚州市体育运动会。市运会每隔四年举办一届,在竞赛组别、项目设置、参赛年龄既与省运会接轨又与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及学校阳光体育竞赛相衍接,实现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协调发展。

四、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推进教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将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后备人才培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抚州市体育后备人才、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我市教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经费保障,充分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政策,逐步提高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加大青少年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市队校办、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器材、训练场地和体育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予以保障。

3.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项目或体育俱乐部,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和资金来源,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4.强化督导考核。加强与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推动全市教体融合发展。将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进教体融合发展情况纳入县(区)中小学办学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履职考评的重要内容。

体育文化活动方案篇10

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更好地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39;进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宗旨,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才艺和发展自身特长的空间,举办校园体育艺术文化节,充分利用各项体育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做到共同繁荣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活动主题:

走进艺术展示自我。

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特成立组织委员会。

组长:谢安俊

副组长:彭春兰、周喜东

成员:刘颖胡祖文杨福生、张雅玲

组委会下设四个活动小组

1、体育类:(集体体育项目展示)

组长:周喜东、张雅玲

展示项目:冠军31脚、长龙传球、校园舞蹈、

要求:由任教体育的教师,利用体育课时间进行规范的训练。

2、艺术类

组长:周喜东、张雅玲

活动项目:文艺演出、书画作品展

3、德育类

组长:胡祖文、刘颖、彭昭洋

活动项目:演讲、讲故事、配乐朗诵、写作、手抄报(比赛)

4、科技类

组长:彭春兰、杨福生

活动项目:小手工制作(比赛及作品展)奥运知识竞赛

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活动过程安排:

本届校园体育艺术文化节由五个板块构成,即:开幕式、体育类(集体项目展示)、德育类、科技类、文艺类(书画作品展)、闭幕式。

(一)开幕式

要求:各年级设计本年级的队活动标志、活动口号,统一着装。

程序:待定

(二)体育类

1、冠军31脚(负责人:周喜东)

2、长龙传球(负责人:彭艳利)

3、校园舞蹈(负责人:张雅玲)

4、拉丁舞(负责人:田霞)

5、鼓号队(负责人:刘颖、周喜东、周勇根、王桂连)

(三)德育类

1手抄报主题内容为“走进艺术、展我风采”。

2、演讲内容为“我为奥运加油”

3、讲故事内容为“我健康、我快乐”

4、配乐诗朗诵

5、写作比赛。组员:彭昭洋甘素容郭春根各班主任

(四)科技类

1、奥运知识问答

2、小手工制作

组员:易金英彭艳利万涌陈移玲各班主任

(五)艺术类

1、文艺演出

见:宜春市芦洲小学体育艺术文化节暨第一届读书节开幕式活动方案

2、书画展

要求:题材新颖、构图美观、内容自定。(以“我健康、我快乐”、以及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生活等为主题)

作品规格:书法书体不限,画种不限,作品的规格不小于八开大小。一律在作品的右下角写清班级、姓名、作品名称。

具体负责:邹鹏

时间:待定

(六)闭幕式

体育艺术文化节活动有关要求

1、各项活动的负责人要根据学校艺术节活动方案的总体安排,精心拟订活动方案,准备好活动的相关表册,落实好场地、设施等。要在确保活动安全有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师生们热情,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节的快乐。

2、各班要认真动员,精心组织,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以达到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要认真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加强安全教育,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4、所有作品、节目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能够充分体现少年儿童的风采和时代精神。

宣传报道工作:何涛、张雅玲

总结阶段:

1、每项活动结束,负责人要根据比赛结果,汇总评选出相应奖次,对获奖情况及时给予公示,并报组委会批准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品。

2、艺术节结束后,各项活动的负责人都要认真撰写总结,整理好活动的过程资料,上报大队部,大队部再对整个艺术节的过程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对本届艺术节进行总结,形成整套资料存档。

15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