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的浪漫诗意
《长安三万里》的浪漫诗意
雁塔题名,曲江流饮……长安作为理想之地,令人心驰神往。如今,长安不再,诗犹在,曲江犹在,不妨“故地重游”,寻找吉光片羽,感受我们心中的那个盛唐。
唐
一句诗
漫步诗词路,眺望唐时月
从如今的曲江到长安,其实只需要这“一句诗”的瞬间。
“那时正当我大唐开元盛世,我与李白以诗为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长安三万里》中,高适缓缓地回忆道。在唐朝,几乎人人都会作诗,李白与高适更是以诗会友、以诗明志、以诗描绘大唐盛世、长安之梦。
如今走进曲江, 大唐不夜城内一步一诗的古诗词路,大唐芙蓉园内雕琢了“盛唐半壁江山”的唐诗峡,正唤回这片故地之上的长安旧梦。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古诗词路向北,演员“李白”与游客豪迈的对诗声,时常引起一片欢乐,仿佛穿梭千年,将诗仙李白的身影重现于繁华世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漫步大唐不夜城,吟诗作对,步步有诗,步步似盛唐旧梦;漫步曲江,抬头望月,心中有诗,步步也似乘着唐风,勾勒出“盛唐”古韵。
唐
一群人
雁塔题名,曲江流饮
从如今的曲江到长安,只需要追寻这“一群人”的命运足迹。
“我要直趋长安,叩天子门!”……《长安三万里》中,高适、李白、杜甫、王维、崔颢……他们胸有壮志干云霄,始终追逐着理想。这群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苦,都与长安、与曲江有关。
长安承载着安身立命的理想、兼济天下的情怀,曲江与芙蓉园作为新科进士被赐宴的文化胜地,更见证着不知多少春风得意。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如今,曲江流饮的名景在曲江池畔历历在目,大唐芙蓉园的唐朝宫廷燕乐演出《鼓》呈现着群英荟萃的盛宴场景,连大唐不夜城的乐舞《雁塔题名》也仿佛带人重临白居易高中进士后,于大雁塔下题诗的时刻。
从“二十解书卷,西游长安城”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时诗人的理想与家国情怀,深深根植在曲江,千年未改。
唐
一团锦绣
闲游坊市间,醉卧花萼楼
从如今的曲江到长安,只需要踏进这“一团锦绣”的见证中。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盛唐时期的长安有着繁华盛世的纸醉金迷,可谓一团锦绣。
从市井酒肆到皇家宫殿,繁花似锦、歌舞升平,不难想象,生逢盛唐的人们无论到何处,总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魄。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如今,长安十二时辰内的市井表演,大唐芙蓉园内的亭台楼阁、歌舞盛筵,小雁塔安仁坊遗址保护展示馆内保存的唐时街坊……这些都叫人惊鸿一瞥诗中的锦绣盛唐。
千年之前,李白醉卧于花萼相辉楼,叫高力士提靴、唤杨贵妃磨墨,一醉即成盛唐名景。千年之后,在曲江,兴庆宫公园的花萼相辉楼依旧伫立,飞檐斗拱间沉默地追寻千年前的长安。
唐
三百年烟云
三万里人生
在曲江踏遍“唐时景”,怅然若失之间,早已走入“长安”三万里,沉浸于唐时梦中。
一句诗,一群人,一团锦绣……唐朝三百年烟云,正如《长安三万里》中展现的李白与高适“浮沉三万里”的人生。
从气势恢宏的千宫之宫,到青砖黛瓦的城楼,唐朝由兴至衰的历史铭刻在如今的大明宫与西安城墙之上。
登上城墙角楼,或站在太液池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肃穆就乘风而来,盛唐之韵、晚唐之哀杂糅一处,叫人仿佛越过千年岁月,注视着“长安遗梦”。
依据唐城墙复原的明城墙 今西安城墙景区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历经沧桑后,回忆起人生沉浮几十年,却与心中的“长安”好似有“三万里”之远,只好借酒消愁。而如今回望唐朝烟云,仿佛只余小雁塔处悠悠晨钟。
长安已去“三万里”
不如走进曲江追寻唐时风华
诗在,曲江犹在
“长安遗梦”不只在电影中
夏日漫游正当时
去遇见《长安三万里》中的
诗与长安吧!
《长安三万里》的结局是什么
相比追光以前的几部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终于是脱离了神话传说,而是转向了现实历史人物传记。故事以唐明皇开元天宝年间为时代背景,以高适、李白、杜甫等大唐著名文人为主要角色,通过高适、李白两人二十多年的情谊交往,讲述了他们以及同时代各色人物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悲欢。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潜在的暗流和危机。
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历史正剧,某些情节有演绎和演义的成分——例如郭子仪的那段情节,不过基本上是忠实于历史的。特别是剧中的道化服设定比较好的还原了唐代的模样。特别是一些路人角色基本上就是按照出土的唐代仕女俑等造型设计的。唯一我觉得有点失误的地方是片中黄鹤楼中使用的酒壶等器皿,其天青釉的颜色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应该是五代到宋代才出现,需要往后一百年左右。
这个故事,一方面是在写高适、李白这样的出色人物的怀才不遇,写他们有心报效国家而没有进阶的门路。另外也是写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适和李白不同的选择——是隐忍修身还是走终南捷径。李白在片中是个悲剧角色,在历史中也是这样被书写的。不过片子并没有按照常规,将李白塑造成一个叫高力士脱靴,藐视权贵的谪仙。反而是有些将李白和高适做对比——李白是积极入世、走门路、渴望功名而最终走向了歧途——正所谓可怜人有可恨之处。当然了,故事并非是在颠覆传统的李白,而是赋予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对于李白的解读,并非是无中生有和断章取义。李白的悲剧,大的方面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造就的,同时作为文学造诣超凡的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后来的李后主和宋徽宗都是艺术成就高,但是作为皇帝他们是不合格的。对于李白来说,他渴望建功立业,出将入相。但是他具有这样的政治能力吗?不说和诸葛武侯相比,和同时代的李林甫甚至是杨国忠相比,他的实干能力能比得上吗?我认为是比不上的。因此,李白的怀才不遇,或许本就是没有那一份才能而已。他的才能就是诗歌,就是文学上的。他是独一无二的诗仙。
《长安三万里》有哪些看点呢?
《长安三万里》与追光以往的作品相比,技术上又实现了新的挑战和突破:有着最多的人物不同状态版本、最多的二级角色、最多的场景、最多的同一场景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以及制作层面灯光的高复杂度。此外,除了观众认为的高难度动作戏,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其实电影中的大量文戏反而更考验动画的精度和表演的功底。
《将进酒》这场戏是影片中的高潮之一,从故事板、设计,到动画表演,再到特效、配音,整体都很有挑战:众诗人在硕大的鲲鹏伴随下从黄河畅游至银河,天宫中的众仙向他们举杯致意,整幕剧以“李白式”的超现实主义在瑰丽绚烂的光影中给观众以极佳的视觉享受。尤其是《将进酒》的诗情感饱满、豪放无比,为了能从视觉呈现上匹配这首诗,主创反复尝试了很多次,光“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话就做了很多版本。且这场戏是在李白念诗的声音里完成的,台词、音乐、画面都需要做到和谐,非常考验视觉想象力。主创表示:“我们留下了视觉化的《将进酒》。很多年后大家提起这首诗,不只是名家的解读,不只是戏剧的演绎,还有一帮人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了这些千古名句。”
《长安三万里》李白铁杵磨成针故事原型叫什么
存疑(缺少佐证)。这个事情不见于李白自己的描述,也不见于是像李阳冰同时代的人给他写的那些传记。
而“铁杵磨成针故事”最早见于宋代的一本书叫锦绣万花谷,并且那里边还提到了什么呢?
说是李白是在这个所谓的眉州的象宜山,学习如何如何,这个跟李白自己的表述是不一样的,李白有没有在梅州向宜山学习过?有没有遇到过这么一个老太太在那个地方贴杵磨成针?这个事儿我们说只能存疑。(源于“于赓哲”教授视频解释)
《锦绣万花谷》铁杵磨成绣花针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原文翻译: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经常跑出去玩耍。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又回去读书了。